不上班的 613 天

Hawstein · 2020年02月18日 · 最后由 Hawstein 回复于 2020年05月27日 · 256 次阅读
本帖已被管理员设置为精华贴

前言

人生充满了随机性,很多事情都不在我们的计划之中

比如此刻的我,于 2020 年的情人节,坐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回顾着从离职到现在的 613 天,准备写下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感受。今天既不是旧一年的结束,也不是新一年的开始,从我完成的事情来看,也并没有到达一个值得写篇恢宏长文以纪念的里程碑。决定坐下来开始写这样一篇文章,仅仅是因为某位老板希望我的宣传文章能把内容再丰富一些,于是我决定完全推倒重写,感谢那位老板。人生就是这样,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以当时的目光去看,都不是做那件事情的最好时刻

成为 Indie Hacker

2018年6月11日,是我在 GrowingIO 的最后一天。当天和 CEO 进行了短暂而真诚地沟通后,我离开了这个工作了两年多的地方,开始了我的 Indie Hacker 之旅。对我来说,辞掉工作成为一名 Indie Hacker,并不是一件早早就在心里计划好的事情。一直以来,我的计划都要更稳妥一些。先以副业起步,待副业收入稳定后,再辞掉工作全职做。但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经历,这个看起来稳妥的计划,对我来说可执行性却非常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的个性也好我的直觉也罢,总会在我面临选择时让我选择 Hard 模式。放弃那些安逸的选择,加入最有挑战的公司,并且全身心投入其中。这种实际行为和我原本「聪明」的盘算(主业 + 副业模式),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工作之余搞副业」这种看起来万无一失的计划,在我这就没有真正地执行过。

于是当日子一天天地临近 last day,我改变了主意。与其换一份所谓「轻松的」主业,然后工作之余搞副业。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副业转正。辞掉工作时,我的所谓「副业」还只是脑中的一个想法。我花了几天时间做了一个 slides,向老婆做了非常正式地展示,陈述了我这么做的底层逻辑和可行性分析,并且给出了一个粗略的计划,希望得到她的支持。我觉得,组建家庭后,另一半相当于就是你的人生合伙人。在很多重要决策上,得到合伙人的支持,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现在回忆起来,那天的 pitch 进行得并非一帆风顺,场面一度十分激烈(此处略去 128 字)。不过,最后我还是得到了合伙人的支持。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老婆,以及当初那个坚持的自己。

从 0 到 1

得到老婆的支持后,接下来就要开始着手做事了。当时我有几个可选的方向,综合对比评估后,我选择了「算法教学视频」。由于我个人很喜欢 RailsCastsLaraCasts 的视频以及他们的商业模式,为了向它们致敬,我给网站及产品取名 AlgoCasts(Algorithm Screencasts 的缩写合并)

我之前没有做过教学视频,于是在网上搜索调研,要怎么制作一个好的教学视频。这是这个时代特别好的一点,只要你懂得在 Google 键入恰当的关键词,就能找到几乎任何学习资料,或是找到那个可以让你学习的人。经过一番调研学习,我大概总结出了从零制作一个视频的步骤,然后就开始制作我的第一个算法教学视频。现在回过头去看第一个做出来的视频,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但在当时,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对我来说,只要可以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重复生产,那么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就会变得可预期,或者说控制在一个预期范围。后来,这套视频制作流程也随着制作视频的增多而不断优化,成为一套为我自己量身定制的流程。

视频制作的工具和流程都有了,并制作出第一个样例视频后,我就开始写 AlgoCasts 网站。写网站对我来说并不难,更何况对于 MVP 版本,我觉得只需要完成几个页面就可以上线了:首页、视频列表页、视频详情页(也就是播放页),注册/登录页,支付页。网站的 MVP 版本很快就开发完了,点播服务在做了一番详尽的调研后选择了保利威,支付则是简单粗暴地使用了微信/支付宝的静态收款二维码。很多人有一个误区,总想着自己出来做一件事的时候,第一步是注册一家公司,去搞定各种资质。而我觉得,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快速地把产品的 MVP 发布出来,送到终端用户面前,看他们是否愿望为你的产品或服务买单。否则的话,大概率会陷入这样一种局面:在把所有不重要的事情做完后,要么发现产品开发严重滞后,要么产品发布后无人问津。而一开始花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就都打水漂了。另外还有一点,虽然在做事上我是乐观派,但我心里始终都有这样一个信念:大多数时候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以没有结果告终的,这才是常态

网站 MVP 完成后就上线了,就在那放着不做宣传,并让几个朋友有事没事上去帮忙测试一下。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完成第一批少量视频,然后就可以正式对外公开宣传。那段时间正好赶上新买的房子在装修,于是我这个「无业人员」就承担了大部分装修相关的工作,时不时要到新家和工长尬聊一会儿,看看装修进度什么的。而当年的 9 月底则是我和老婆的婚礼,整个婚礼都是我们自己操办,因此也多少还有些事情。正如文章开篇说的,当时那种时间节点,怎么看都不是辞职瞎折腾的好时候。幸运的是,从事后回头看来,结果也不算太差:)

第一批 40 个视频做完时,已经临近婚礼。于是我暂时把 AlgoCasts 的事情放下,专心准备婚礼。婚礼一结束,我就把已经准备好的宣传文章以及视频发布在我的博客、Twitter 以及微博上。我记得很清楚,宣传文章是在 9 月 25 号下午发布出去的。发布第二天,就陆陆续续地开始有人付费购买。

至此,AlgoCasts 完成了它从 0 到 1 的转变。

从 1 到 100

在宣传这种事情上,我一直都偏于保守(乃至于这篇文章都写了这么长的篇幅,我却还在想现在可能不是写这篇文章的好时候)。正如 AlgoCasts 完成从 0 到 1 的转变时,我的宣传也都尽量避开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因为我觉得它还没有好到可以向我的亲朋好友们展示,我觉得还需要再等等,等到 AlgoCasts 从 1 变成 100。

AlgoCasts 从 1 到 100 的计划里,最最重要的就是把视频数量做上来。于是,网站正式对外接客后的两个月,成了我当年最高效的两个月。在那两个月里,视频每日更新,制作视频之余还完成了许多网站功能的开发。为了保证视频日更,那期间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朋友婚礼前夜,在陪朋友喝得酩酊大醉后,想起当天视频还没有发布。赶紧从酒店床上爬起来,在意识模糊双眼朦胧的状态下,把提前制作好的视频发布了。再比如,凌晨两点钟为了不吵到家属睡觉,躲在次卧蹲在地上,电脑和麦克风放在一个小小的床头柜上,压低音量进行录音。凡此种种,都是那两个月里留下的有意思回忆。

两个月一晃而过,一共做了 60 个视频,加上最初的 40 个,彼时的 AlgoCasts 上已经有 100 个算法讲解视频了。于是我做了一张海报发到了朋友圈,算是正式向亲朋好友们公布了这个事情。从那个时间节点开始,我就没有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做视频了。而是开始花一些时间来做 AlgoCasts 周边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市场 & 运营。现在回头去看我做市场 & 运营的成果,可以说是非常一般。每次做活动或是推广,感觉都要花掉我不少时间,而收效也并不是太好。这一块我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断 Say No

AlgoCasts 步入正轨后,我也慢慢地做了一些其他事情。比如作客 teahour 录了一期播客;上线了终身会员 Plan 并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上线测试完备的算法项目;在北京高校地推;做了 AlgoCasts 的配套论坛;网站改版并上线 AlgoCasts 2.0;接入支付 API;提供美金支付方式;不定期地搞搞活动;每月写一篇灌水小结。AlgoCasts 的动作虽小,但也算频繁。慢慢地,就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找上门。有希望投资我组建团队成立公司的,有在线教育平台希望我去讲课或是把我的视频放到平台上去分销的,有出版社找我出书的,有希望购买网站源码的,有找我当合伙人一起创业的。类似的机会可能时不时就会来一个,并且不少的合作意向初听起来都挺诱人的,像我这种没见过大世面的人难免心动一下。但夜深人静时,仔细想想当初自己为什么要一个人出来做一名 Indie Hacker,这些机会是不是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我就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

于是,截止目前为此,此类机会或是合作意向,我都婉拒了。过去一年多,是一个不断 say no 的过程。在不断 say no 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不想要什么。我希望 AlgoCasts 可以保持独立,start small & stay small;并且不要投资,不要办公室,不组建团队(也许在未来,会有其他合作方式)。

搬家到瑞士

2019 年 3 月底的一封邮件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老婆工作上有机会 transfer 到瑞士。如果我们之前没有来过瑞士,或是我还没有辞职,可能这样一封邮件就会和绝大多数邮件的命运一样:看一眼然后直接归档。但偏偏在这封邮件到来的前一年,我们去了趟瑞士旅行,而且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并且还半开玩笑地说以后有机会要来这里生活几年。而我也已经辞职自己单干,工作完全不受地点限制。感觉就像老天知道了我们的情况,然后送了个机会给我们。

一开始我们都不以为意,去与不去大概各占一半。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地倾向于出去。并且在某天做了决定后,就开始着手工作签证的申请。瑞士的签证申请起来比较麻烦并且时间比较长,如果我没记错,整个过程应该是花了两个多月才办妥。签证办下来后,定好机票,慢慢打包好要带走的东西,等待出发的那一天。

2019年7月21号,飞机落地苏黎世,要在这里开启一段新生活了。

Routine 的重要性

来到瑞士后,除了租房办卡办证学德语,对我来说,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就是重建 daily routine。对于上班人士,这是一个不必过于操心的概念。因为公司或组织自然就会有一套 routine,大家只要和其他人一样,按要求去做就行。几点需要上班,几点可以下班;周一到周五哪天有例会,哪些时间可以专心工作;午饭晚饭是在公司食堂里吃还是和同事在周围的饭店吃,烟党们大概会在一天什么时候下楼抽个烟吹个风,哪天又该出去喝杯咖啡和上级或下属聊聊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模式,这让你对今天会见到什么人做什么事有一定的预期。这种不断重复的模式,让人可以处于一种稳态,有利于持续地做事和输出

我想不少人对自由职业者或 Indie Hacker 有一定的误解,以为成为自由职业者就可以逃离公司里那种不断重复的日子,365 天过得多姿多彩不带重样。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自己不是自由职业者,于是会对未知的事情产生过分天真的幻想。事实上,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自由职业者或是 Indie Hacker,都会有非常明确的 daily routine、非常明显的生活模式。我这里说的 routine 或模式,并不代表每天要过得一模一样或一整天都让自己淹没在工作中。而是指大部分的日子里,有一些核心的模式是不变的。举个例子,有的自由职业者喜欢在城市里寻找不同的咖啡厅办公。这里不变的模式就是在咖啡厅办公,点上一杯咖啡,然后完成今天的工作。再比如说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听起来好像在全世界一边旅游一边工作,好不快活。但事实上,数字游民一旦选择在某个地方待上几个月或更长时间,就会开始倾向于在每天差不多的时间去固定的一个或几个地方,以便更高效地完成他们的工作(比如知名数字游民 Pieter Levels,他在巴厘岛常去的就是 dojo 联合办公场所)。

自由职业者不是拿着钱到处挥霍的富二代,如果想真正做出点什么东西来,routine 必不可少。至于我,在北京的时候喜欢去固定的一家咖啡厅工作。而来瑞士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工作日我会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办公,我喜欢在朝气蓬勃的学子与和蔼谦恭的教授当中工作:)此外,学校的食堂对外开放,因此工作日的午餐和晚餐也解决了。我觉得对自由职业者来说,ETH 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场所。以此类推,如果你是一个自由职业者,除了咖啡厅或图书馆,也可以到当地高校去探索一下,说不定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Indie Hacker 的困境

我觉得 Indie Hacker 常常会面临以下几个困境,第一个是 Burnout,也就是投入过多用力过猛,快速地把自己的热情燃烧殆尽。大多数 Indie Hacker 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所以容易在一开始用力过猛,仿佛好不容易有了这么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喜欢的事情上面。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做出正确的评估,给自己安排了过于激进的计划。又或是产品有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后,开始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服务客户。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管你有多热爱你做的事情,一旦长时间满负荷地投入在一件事情里面,迟早有一天会把热情和动力都消耗殆尽。而作为一个缺少外在约束的 Indie Hacker,那一天很可能就意味着停滞与放弃。

接着上文,引出第二个困境:Indie Hacker 要说放弃实在太容易了。如果是在一家公司上班,有外在和内在两个因素可以持续推动一个人去工作。一个是来自公司、老板或同事的外在约束,你可以在不喜欢这份工作的同时,把手里的工作完成了(暂且不管输出质量如何)。第二个是来源于自己内部的驱动力。动机可以五花八门,但内驱力让你从自身出发,想去工作并且把工作做好。而 Indie Hacker 主要靠自己的内驱力来推动自己持续工作。一旦内驱力不足,很容易就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放弃,导致在一番折腾之后,产品无疾而终。说起这个困境,顺手推荐 indiehackers.com 的创始人 Courtland Allen 的一期播客:Your Whole Goal Is to Not Quit

Indie Hacker 的第三个困境在于 indie。人类终究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社交,并且在人和人的交互中学习以及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一家公司上班,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会有一群共事的同事。每天可以和一群人协作去完成共同的目标,互相学习,交流八卦,这些都是健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而 Indie Hacker 则主动选择离开这样的环境,难免会带来一些问题。不过好在,这个时代可以让我们比较容易找到同类,因此 Indie Hacker 们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社区,并和其他 Indie Hacker 交流或是协作。不过线上虚拟社交无法取代线下真实的社交生活,因此我觉得,Indie Hacker 们若是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健康一些,还是要积极创造和朋友们线下交流的机会。一起去撸个串,吃个火锅,或是喝杯咖啡谈谈心吹吹牛,这些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Indie Hacker 还会面临其他困境,比如说怎么处理那么多的自由时间,比如说怎么让自己保持干劲(keep momentum);或是回到产品与商业本身,怎么从 0 到 1 做一款可以盈利的产品;怎么把产品从 1 做到 100,等等。有许多困境并非 Indie Hacker 特有,这里也不再做过多展开。这个话题很大,足够单独写一篇文章来阐述。

故事还在继续

时间快得令人不敢细想,不知不觉间,我已经辞职 600 多天了。在这 600 多天里,我做了一些事情,虽然并不是那么值得一提,但每一件事情都见证了我作为 Indie Hacker 的每一天,于我来说都是珍贵的。在这 600 多天里,我换了一个国度生活,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在这 600 多天里,我比以前读了更多的书,写了更多的文字,去了更多的地方,结识了更多的朋友,并看着 AlgoCasts 一天天长大。我很高兴踏上这样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希望后面可以收获更多有意思的风景(当然也会发现更多坑),并讲给大家听。

福利时间

  • 网站地址:https://algocasts.io
  • 活动优惠码:613
  • 活动折扣:8 折
  • 截止日期:2020年2月29日23 时 33 分(北京时间)
cmlanche 将本帖设为了精华贴。 02月18日 19:48

给楼主点赞!

想请教几个问题: 1.AlgoCasts 现在注册率和付费率怎么样呢?注册和付费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呢?(拍脑袋猜测一下,是不是高校毕业生为主?) 2.网站上的内容是基础算法题的视频讲解。我刷过的题不算多,就我知道的而言,应该有很多类似功能的平台,Leetcode、牛客等等,里面有题目、别人的源码甚至有讲解。这些平台上内容详略程度不一,质量不一,但是有不同思路、不同编程语言的实现,再加上更活跃的讨论氛围,而且这些平台上的内容基本免费,那请问 AlgoCasts 的优势是什么呢? 3.如果说 AlgoCasts 上的内容,目标受众是考研党或者找工作党的话,个人觉得像牛客网是不是更适合他们呢?因为牛客或其他平台上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和高校的往年真题。算是我的一点小建议,可以考虑针对这两个群体,讲解真题。

啰嗦这么多,不是为了给楼主泼冷水,诚心想跟楼主讨论,听听楼主的思考。

@Coastchb

  1. 付费率约 1/3,用户群体工作中的程序员为主,高校毕业生有一定比例。
  2. 你举的例子是 OJ 平台,我做的是视频讲解,其实并不是一个东西。即使是相同的东西,一来内容可以做差异化,二来传播媒介的不同(视频 or 图片 or 文字)也同样决定了产品特性的不同。
  3. AlgoCasts 目标是做算法内容的视频讲解,面试算法只是其中一个切入点(当然也是很大一块),但我不打算只做面试算法,关于 AlgoCasts 想做的内容可以看 FAQ:https://algocasts.io/faq

👍 👍 👍 LeetCode 也陆陆续续刷了些题了,一直想把自己的做题思路录制成视频投稿到一些平台,不过行动力不够 + 贪玩搁置了,为你点赞。

6 楼 已删除

给楼主点赞。 一个不懂 web 和 server 的开发,想请教下楼主的网站开发,和技术栈。方便加个微信吗?

flowing 回复

我用的是 Scala 技术栈,比较小众,如果你是新上手 Web 开发,我不推荐这个。Ruby 生态的 Rails 或是 Python 生态的 Django 或是 PHP 生态的 Laravel 或是 Javascript 生态的一堆框架,都会更容易上手。

cmlanche w2solo 社区这三年 提及了此话题。 01月22日 23:18
cmlanche 社区月度最佳文章列表 提及了此话题。 05月11日 11:54
需要 登录 后方可回复, 如果你还没有账号请 注册新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