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事情比较多,上个月接了一个外包项目,最近项目也在思考定位的问题,所以一直迟迟没有去做调整。
从 3 月份辞职,无业也快接近半年,也认识到一群非常有意思的人。从 6 月份开始我就开始去参加各种线下的创业者活动,混入各种各样的社区,各种学习大佬们的经验。
下面说下最近的一些进展和情况
如果有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公众号很久没更新了,倒不是我又弃坑了,只是我对公众号的定位还是以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自身研究有意思的资讯和一些思考的经验。
从 6 月初开始,突然有想法要给自己引流,就开始写文章。当然你可以说我分享的内容不够干货,不够好。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出来就是巫师、半佛。我只是以一个普通人尝试后做的一些复盘而已。
目前我发稿的平台有如下:bilibili、知乎、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油管、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文章类
微信公众号
前面问题前面说过,所以后面很多我认为不是特别有干货的文章我就不发公众号了,而且单篇阅读只能维持在 200-300 之间,作用不大。后来就停了。
微信的流量主要来源于分享和爆款,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搞 10 万 + 的,你的公众号更多的流量来源于你的朋友圈,你转发的群。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截止到 07-25 号,公众号粉丝数只有78人,连混个牛皮癣广告的资格都没。希望各位大大支持下点下关注,生活不易。
知乎
知乎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大家对于干货非常看重,目前有 2 篇文章占到一个蛮高的阅读量,基本上占整体阅读的 80% 的阅读量。还有很多人转载会询问是否能借用里面的一些数据,特别有礼貌。
这里可以提一个小技巧,知乎里面的盐值,盐值会影响推荐,提高盐值的方法有很多。里面有一项是维护社区的良好运营,简单说就是把社区里的某些不恰当的言论举报。
因为举报有颜色的发言过多,所以知乎现在天天给推开车的帖子,这也是推荐算法不好的地方,我要开车还来你这?
截止到 07-25 号,阅读总数45137,粉丝546人。
今日头条
之前我基本上不用头条的,但是在知乎看到别人说如何运营头条号,就注册了头条,把之前公众号的文章搬了过去。没想到有篇文章居然高达 15 万的推荐。
这出乎我的意料,第一次有篇文章居然有近万的阅读,在公众号里反复被摩擦的我有了一丝的新希望,随着后面的原创发文,顺利通过黄 V 的认证,不过通过后也没有太大的起色,加上没太多时间写文章。这块就放缓了
截止到 07-25 号,阅读总数55380,粉丝915人。
视频类
为什么突然又做视频了,主要是之前线下跟别人聊到这块,以往自己用 final cut pro x 剪辑视频,太困难了,往往一期视频要搞一天,加上字幕制作,简直要崩溃(了解我的朋友肯定知道我去年搞了 3 期宠物视频),后来尝试了剪映,发现效率大大提高。
然后因为自身项目用户验证不是很顺利,所以有了一个想了解其他创业公司的想法,并且想记录自己的故事,所以就开始录制视频了。
视频号
首先视频号跟我之前分享的看法一样,他属于敲门砖,给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引流,因为他的视频只能发 5 分钟,之前我视频还死死的掐在 5 分钟内,但还是容易超,后面就干脆弃坑了。特别是更新版本后,有了小红点就对这个东西更加烦了。
截止到 07-25 号,总共 25 个视频,观看人数394人,粉丝4人(都是朋友友情关注)
bilibili
首先 bilibili 已经成为长视频流量主们的必争地盘了,基本上我吃饭的时候看电视除了 b 站就是油管了。
B 站的问题在于头部流量特别明显,头部以下想脱颖而出很难。热门和各个板块的 top10 流量上涨很快,大量的同质化内容充斥着首屏,基本上以各位吃播为主,同样的风格同样的主题,不同的 up 主。另外一类是以各种热血燃燃的视频,特别是最近中美关系的这种问题。
听起来很绝望,但是有意思的是,我入驻 b 站 52 天,我发的视频居然能有人看,有收藏有点赞。
截止到 07-25 号,总共 25 个视频,观看人数450人,粉丝5人。
西瓜视频
因为今日头条的原因,所以我也把视频发到西瓜上,结果大大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播放时长高达123588分钟,看来大家比较喜欢看光头说故事?
截止到 07-25 号,总共 28 个视频,观看人数93242人,粉丝915人(和头条合并计算)。
喜马拉雅
这是本次试水的唯一音频的平台,不过我还是直接传视频就是了。
截止到 07-25 号,总共 28 个视频,观听862人,粉丝3人。
在同样的内容下,视频的转化(视频的内容我也会写一篇文章)会比文章好,而且本次只有今日头条是唯一一个能有收益的平台,虽然不多,但吃顿麦当劳还是可以的。
公众号本身还是阅读还是很有价值,连我这种几十个粉丝,200-300 的阅读的号都会有人来找我接单,不过出于对账号保护我并没有考虑,毕竟钱也不多。
还有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头条群里有个作者写了篇头条爆款,然后被抄袭到微信,虽然最后对方删文了,但是文章已经 10 万 +,并且他通过引导至少 70-80 人加了他的星球,保守估计这次行为至少让他获得 1 万的收益。
然而写出爆款的作者却连人家的零头都赚不到,这就是现实的残酷,只要你没底线的话。
回到主题,如何定义独立开发者,我最近加了一个独立开发的圈子,并且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发现大家对独立开发者有两类定义。
一类是,通过自身技术、产品、运营等各项能力,做出一款能让自己保持收益的产品。常见类似做个网站、开发培训课、一些 APP、小程序等
第二类是,通过自身技术,完成各种客户的需求,这个是我们比较好理解的外包。
后来我想着下,其实本质上没啥区别,无非都是通过技术去换取收入而已。
然后另外一类,或者也能自称创业者。但通常来说,谁都能自称创业者,但是非技术的不会自称是独立开发者,他们喜欢叫自己自由职业者。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标签而已,大家喜欢怎么叫就怎么叫。
回到问题根源,自己创建一个产品和创业创建一个产品有什么区别?
这也是我最近思考的很多的一个地方,首先我认为所有的创业者/独立开发者,以产品为出发点的想法,都离不开一个东西,需求。
最近参加了很多线下活动,包括看了一些书籍,然后自己也分析大概 20 家公司的创业故事,最近也在看《腾讯传》,讲企鹅的故事。
发现一个突然突然让我感到迷茫的事情就是,何为创业,何为精益创业。
通常你问别人,别人会说你要最小成本,迅速找出用户的痛点,让不断迭代升级。这一听,似乎没有任何毛病。
从 Dropbox 到 Airbnb 这些精益创业的故事,如果大家看过《精益创业》这本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但你会发现他们的故事大部分集中在 2013 年左右,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刚爆发,到处都在创业,这本书出现的时代也是那个时候。那个是创业的黄金年代,随便一个想法就能拿到天使或者风险投资。
但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的吗,当时我在参与了创业,事实上当时我们有多年公司运营经验的小伙伴,有来自鹅厂的小伙伴,也有留学的海归并担任当时热门公司的产品负责人的小伙伴,即便看来还过得去的团队,项目其实也不差,现在已经这方面有公司在准备 IPO 了,最后也只拿到一笔不大的投资。
当我最近认认真真的去研究这些所谓精益创业本身成功的项目时,你会发现他们没做任何客户验证,然后开始制作产品了。比如 dropbox 是创始人某天忘记带 U 盘,然后开始在车上写出了第一段代码。
Airbnb 是因为有个设计大会,所以他们想卖卖早餐所以出了第一版服务。然而这些看起来都是先验证了,然后不断精益验证上升的公司。没人会告诉你 dropbox 投 google 广告使得拓客成本高达 300 多美元。也没有人会跟你说 Airbnb 的模式不成功,创业人去卖麦片来贴补 Airbnb。
也不会有人告诉你腾讯当年是为了竞标才会考虑开发 QQ,而且当时市面上已经有好几款类似的产品。
好的产品的,从来不是靠问出来的。很多技术出身的小伙伴很可能花了时间做了一款产品,发现没人用,然后就心灰意冷了。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去想到底哪出了问题,很多人会告诉你是因为你不懂市场、不懂产品的各种建议,或者去问你的用户,他们痛点在哪。
这些建议都没错,但是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唯一能帮你解决问题的是,你本身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当你找了一群人,但他们并不使用你的产品。很可能不是你产品的问题,而且你找的人有问题。
Snapchat 最早期是希望给情侣间开车用阅后即焚的功能,但是他确实在一群初中生之间流行起来到后面很多创意类的人在使用。
Dropbox 最早期找的投资人,结果投资人自己都不使用云盘。
所以这些都是必经的阶段,无论是创业者还是独立开发者。不停的试错,不停的坚持,总有一个适合你的方向。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精益创业,就是不停的小成本试错,然后调整。所以基本上是想法,产品,验证。但很多人却搞混了,一直停留在想法上,总是希望先找到最痛的痛点,然后才动。
但大多数情况你问别人,别人只会告诉你要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一辆车。重要的是你要看的比时代远,并坚信和坚持。
上面是我最近的一些复盘和思考,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卢灿伟